每个检验实验室都应当对自己做出的样品检测结果负责,如同每个工厂都会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负责。工厂会制定各种质控方法和措施去保证产品的各项指标和参数满足要求,从而确保产品的品质。实验室自然也会制定各种质量监控方法去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和可靠。
图A.1 实验室质量监控流程图
上图为实验室质量监控的流程图,出自RB/T 038-2020 《食品微生物检测结果质量监控指南》的附录A,流程图中涉及的环节很多,受篇幅限制,本文重点介绍其中的一个核心环节,即评价依据,包括流程图中的数据统计分析和结果评价。
对于内部质量监控方案应预先设定评价依据,不同评价依据对应不同的测试统计量,并应与所策划的质量监控方式对应。实验室可自行设定评价依据,包括但不限于:
a)监控结果与添加目标微生物的一致性;
b)方法中规定或实验室通过方法验证所获得的质量指标(如重复性限、再现性限、回收率等);
c)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如有证标准菌株)、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如标准菌株)或质控样品的特征值;
d)控制图的警示限和控制限;
e)公认值,如同一操作者对同一平板重复计数,其差异应在5%之内,不同操作者对同一平板重复计数,其差异应在10%之内;
f)实验室内部的经验值。
以上是常用的评价依据,除了f项的经验值外,我们将逐条给大家介绍。
a)监控结果与添加目标微生物的一致性
本项适合于定性检测项目的质量监控。通常直接将监控结果与指定值进行比较,两者一致视为“满意”或“正确”,不一致则视为“不满意”或“不正确”。比如某实验室计划开展沙门氏菌项目的质量监控,在一个经检验无沙门氏菌的样品中人工添加了一定量沙门氏菌标准菌,混匀后使样品中沙门氏菌含量在10-100CFU/25g。将此自制质控样品让实验室进行检验,此自制质控样品的指定值就是阳性,如果实验室检验后报告结果为阳性,那么监控结果与指定值一致,视为“满意”或“正确”;如果实验室检验后报告结果为阴性,那么监控结果与指定值不一致,视为“不满意”或“不正确”。定性检测项目的评价方式是很直接的,一般不涉及统计量。详见RB/T 038-2020的7.2.1条。
e)公认值,如同一操作者对同一平板重复计数,其差异应在5%之内,不同操作者对同一平板重复计数,其差异应在10%之内;
公认值可以理解为一种行业内的默认值。条款中的举例是针对定量项目检验流程中平板计数这一个步骤的监控。5%和10%就是公认值,此方法可用于内部人员比对监控方式的评价。
评价依据的a和e两项都比较简单,我们下面重点介绍b,c,d三项。此三项都用于定量检测项目。
b)方法中规定或实验室通过方法验证所获得的质量指标(如重复性限、再现性限、回收率等);
此项是利用标准方法规定的质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实际工作中经常利用的指标有三个,分别是重复性限(r)、加标回收率和置信区间。在ISO标准体系中,此三个指标都明确给出,可以直接利用。但是国标体系中重复性限(r)和加标回收两个指标在微生物检测方法中很少提及,所以可以直接参考ISO标准指标或自行通过方法验证获得。
b.1)重复性限(r)
以ISO 4833-1-2013《食品链微生物学 微生物计数的水平方法 第1部分:30°C倾注平板菌落计数》为例,此标准提供的指标是以生奶或巴氏杀菌奶为基质重复性限(r)为0.25(log10)。重复性限(r)是指在同一实验室,由同一操作人员使用相同的设备,按相同的测试方法,在短时间内对同一被测对象进行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对数值之差不得大于0.25(log10)。也就是说,如果以重复性限(r)指标进行菌落总数的内部质量监控,那么第一次实验结果是1.0×105CFU/g,转log值后为5(log10),根据重复性限(r)为0.25(log10)的要求,第二次实验结果应该在5±0.25(log10),即4.75-5.25(log10)之间。转换为CFU值就是5.6×104-1.8×105CFU/g之间。如果第二次实验的真实结果落在此范围内,那么本次内部质量监控的结果为“满意”。详见RB/T 038-2020的7.2.2.1条。
b.2)加标回收率
此指标在微生物检测标准中涉及很少,目前只有ISO 9308-1-2014《水质大肠埃希氏菌和大肠菌群计数 第1部分低背景菌群水的膜过滤法》中有提及,所以本文不再展开详述。详见RB/T 038-2020的7.2.2.2条。
b.3)置信区间
置信区间指标主要在最可能数(MPN)计数法中提及。在再现性条件下,对样品进行分析所得重复测试结果,如果试验组结果在对照组结果的95%置信区间内,则可认为试验组结果与对照组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例如:假设某一对照组人员按照GB4789.3第一法进行大肠菌群测试计数,阳性管数为3-2-1,查MPN表得到150 MPN,查MPN表又可知其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为420 MPN,下限为37 MPN,那么另一试验组人员检测结果所得MPN值在37~420之间,均可认为试验组人员的测试结果与对照组人员的测试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详见RB/T 038-2020的7.2.2.3条。
c)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如有证标准菌株)、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如标准菌株)或质控样品的特征值;
此项是利用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如有证标准菌株)、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如标准菌株)或质控样品的特征值来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其中最推荐的是质控样品。目前国内常见质控样品都会提供特性值和特性值区间。以中国检科院质控样为例,证书上会提供以下参数,包括特性值、标准差和特性值区间。
如果用此质控样品进行检测,只要检测结果落在特性值区间内,则视为“满意”。越接近特性值,说明实验误差越小。
质控样品特性值区间是根据特性值和标准差,利用区间估计的公式进行计算而得。公式如下:
式中:
CI----置信区间;
μ0----平均菌落数;
S----标准差;
k----包含因子。
以上述截图的质控样证书为例:大肠埃希氏菌质控样的平均菌落数,也就是特性值为3.022(log10CFU/mL),对应菌落数为1051 CFU/mL,修约后为1100 CFU/mL,标准差为0.483(log10CFU/mL),此数值应该是由log值计算出,所以没有转换回菌落数的意义。那么CI=3.022±k×0.483。当k=1时,表示所有测量均值中有68%的值落在2.539 ~3.505(log10CFU/mL)之间;当k=2时,表示所有测量均值中有95%的值落在2.056 ~3.988(log10 CFU/mL)之间,当k=3时,表示所有测量均值中有99.7%的值落在1.573~4.471(log10 CFU/mL)之间。本质控样品选用了k=2, 所有测量均值有95%的值落在2.056 ~3.988(log10 CFU/mL)之间,即菌落数为110-9700 CFU/mL。这就是特性值区间的意义。详见RB/T 038-2020的7.2.2.4条。
如果质控样品可以提供扩展测量不确定度,并且检验实验室自身已经计算过自己实验室该项目的扩展测量不确定度,则可以利用此类质控样品的信息进行评价。统计量为En值。|En|≤1,表明测量结果的质量得到保证,无需采取进一步措施;|En|>1,表明测量结果的质量失控,宜查找原因并迅速采取纠正措施。由于此统计量使用较少,本文不再展开介绍公式和计算过程。详见RB/T 038-2020的7.2.2.5条。
目前在国内检测行业中将质控样品直接用于内部质量监控的情况最为常见,一般质控样品也直接提供特性值和特性值区间,无需检测实验室自行计算置信区间。所以检测实验室直接购买质控样品是最省时省力的内部质量监控方式。
d)控制图的警示限和控制限;
d项是利用控制图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在室内再现性条件下,食品微生物检测数据满足正态分布时,可使用控制图进行质量监控。以代表时间或顺序抽取的样品号为横坐标,以代表质量水平的特征值为纵坐标,绘制控制图。通常使用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X-Rm控制图)监控菌落计数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也可用于监控MPN法计数结果。构建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X-Rm控制图)时原则上需要20个以上测试数据。宜在日常检测过程中检测相应的质量监控样品。将质控数据处理后,按时间顺序绘制在建立好的控制图上。下列任何一种情况是不能接受的,过程可能失控:
a)一个或多个连续值超出“控制限”;
b)连续3次观察中有两次超过同一“警示限”;
c)连续9次观测值在平均值的同一侧;
d)连续6次观测值稳步上升或下降。
一旦识别出失控,应立即进行不符合调查,采取适当的风险应对措施。
控制图适合连续监控,平时使用较少,本文不再展开计算过程,仅展示某次实验的X-Rm控制图供大家参考。详见RB/T 038-2020的7.2.2.7条。
以上就是本文给大家介绍的几种内部质量监控的评价依据,其中a项适合定性项目,e项比较简单直观。b、c、d三项是用于定量项目监控比较多的评价依据,其中b和c项又各自有几种不同的评价依据,各位检测行业的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选择市售合格的质控样品,直接参考证书给出的特性值和特性值范围进行评价是最简单的办法。
参考文献:
1、RB/T 038-2020 食品微生物检测结果质量监控指南
2、ISO 4833-1-2013食品链微生物学 微生物计数的水平方法 第1部分:30°C倾注平板菌落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