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开展过维生素检测的小伙伴们,已经体验到了微生物法检测维生素的“难”了。试验中总是出现诸多问题——活化菌株不成功,标准曲线异常,检测结果回收率偏高或者偏低,重复性差等。为何此种方法如此难做,国标还将叶酸、B12、生物素、泛酸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作为首选方法和仲裁方法呢?
微生物法根据菌株必须依赖特定维生素才能生长的原理,利用比浊法测定细菌繁殖程度或代谢产物,间接对该维生素进行定量测定。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也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方法。微生物法检测的是具有生物活性可以被吸收利用的维生素总量,这是仪器分析方法很难做到的。
“难”在哪里呢?是否有解决办法呢?
“难”点一:菌株活化、保存、定期转种以及接种液制备
鼠李糖乳杆菌ATCC7469、植物乳杆菌ATCC8014、莱士曼氏乳杆菌ATCC7830,这三株菌中当属莱士曼氏乳杆菌最为娇贵,常有活化失败的案例发生。建议大家购买此菌后,第一次活化时需严格按照ATCC说明书上方法先接种于MRS肉汤中35℃,有氧培养48h,之后转种血平板于35℃,厌氧培养48h,方可活化成功。此外,每次做微生物法检测维生素试验前,需提前用一周时间来活化储备菌种,连续传种2代~3代恢复细菌活力后,方可使用。接种液的制备因项目不同而处理方法不同,笔者不再赘述,只强调一点:方法中只给出大致菌液浓度范围即“透光率60%~80%之间”,具体调成多少浓度,还需实验者根据菌株状态和试验经验进行制备。
此产品真空包装,菌浓度定量制备且符合国标要求,直接加入培养基中即可使用,既可保证菌株活性又可免去活菌、洗菌、调菌浓度等繁琐操作,方便、简单、准确!同时,我司还提供了标准菌株的来源说明,可存档溯源。
目前标准中,要求标准品的纯度需要≥99%。通常购买到的标准品纯度都不够,因此需要折算后进行称量,具体算法为:
称量后按照国标要求逐步稀释,依次配制标准储备液、中间液和工作液。配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标准品精确称量,应使用足够精度的天平进行标准品的称量;
不同维生素种类使用不同的溶解液,溶解需充分摇匀,每次定容都需十分精准;
使用棕色容量瓶进行标准溶液的配制,应注意不同维生素种类的标准储备液、中间液和工作液的保存条件及效期;
国标规定配制使用的水为二级水,所用的试剂比如NaOH、乙醇等为分析纯或者更高级别。
标准溶液的配制过程复杂、步骤较多、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配制的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导致回收率偏高或者偏低的情况发生。
我司推出冻干定量标准品,只需使用无菌水复溶,充分震荡混匀,即可使用。一“键”操作即可免去大家进行标准品称量、配制、稀释、保存等复杂的工作。同时我司还提供了标准品来源说明,可溯源,请放心使用。
制备维生素测定培养基,三角瓶需专用,不可与配制其他培养基的三角瓶混用,否则易混入目标维生素的成分;
培养基配制用水,必须使用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维生素测定培养基中,含有很多不耐热、易变性成分,高压灭菌时需注意不可过度加热。此外,灭菌后应及时将测定系列管从高压锅中拿出,放入冷水中快速降温;
操作繁琐,耗时。需先将培养基分装系列测试管,灭菌,再接种菌液,此操作过程繁琐易污染,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试验失败。
即用型培养基,已灭菌处理,加入菌球混匀后,直接分装到系列试验管中,只需“一步”即可完成接种操作,替代国标中培养基灭菌和接种菌液的“两步”工作,解决上述“难”点的同时,大大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维生素检测过程所涉及的所有器皿,包括容量瓶,吸管,三角瓶,试管,试管塞等均需处理,方可使用。此外,建议每个项目器皿专用,不要混用,避免干扰。
维生素即用型产品,配套使用无菌试管,避免试管,试管塞清洗,酸泡,热处理的麻烦,极大程度的去除维生素检测的干扰因素,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维生素即用型产品——可有效解决国标法检测试验过程中的所有“难”点!减少人员操作误差,提升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并可极大程度的提高检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