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yh533388银河(China)官方网站官网!
服务热线: 400-810-1304
技术服务 Technical Services

有关金葡菌不得不说的事

发布时间: 2019-12-16

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在空气、水、土壤等外环境中广泛存在,人和动物的鼻腔、咽喉、皮肤和肠道中金葡菌的携带率也较高。在一定条件下,金葡菌可致人体局部及全身感染并引起中毒性休克,其肠毒素可致食物中毒。


金葡菌的致病因子众多,包括溶血素、肠毒素、凝固酶等。溶血素作为金葡菌的外毒素,是造成金葡菌感染最重要的致病因子,溶血素能损伤红细胞、血小板,破坏溶酶体引起局部缺血和坏死。研究发现,金葡菌菌株溶血素基因的携带率很高,但其溶血的表现却差别很大。金葡菌溶血的表现以完全透明大溶血圈的β溶血为主,也有菌株表现为α溶血,还有相当多的金葡菌不溶血。另外,在葡萄球菌属中,不少菌株如中间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也有溶血现象。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S.aureus enterotoxins,SE) 是由金葡菌分泌的一类能够引起急性胃肠炎的蛋白质,SE具有很强的耐热性,食物的通常蒸煮过程并不能使SE完全变性,SE还能抵抗胃肠道中蛋白酶的水解作用。产肠毒素金葡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类型,也是食品中金葡菌检验关注的重点。


多数金葡菌菌体表面有结合的凝固酶(聚集因子),更多的金葡菌能分泌游离的凝固酶,游离凝固酶是一种胞外酶。凝固酶的致病性,主要表现在使菌体包被纤维蛋白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检测结合的凝固酶一般用玻片法,而试管法则可以检测游离凝固酶以及结合的凝固酶。由于凝固酶试验阴性的金葡菌极少,试管法也成了鉴定金葡菌的通用方法,但是某些菌株,如中间葡萄球菌、海豚葡萄球菌、施氏葡萄球菌凝固亚种的试管法凝固酶试验也为阳性。因此从理论上讲,国内外食品中金葡菌检验方法,检验的一般都是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coagulase-positive staphylococci)。有研究发现,金葡菌的凝固酶阳性与产肠毒素还有较高的符合率,产肠毒素者主要是凝固酶阳性的菌株。


金葡菌对高温处理工艺和常用的食品防腐剂非常敏感,食品中金葡菌的数量高,既指示原料的污秽不洁,也表示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卫生状况不佳。另外金葡菌的数量越高,存在产肠毒素菌株的可能性越大。所以,金葡菌的数量也是食品安全标准中常见的限量指标。


由于溶血现象并不是金葡菌的敏感特征,目前因为进食而造成人体局部或全身感染金葡菌的报道也并不多见,而且溶血试验阳性与金葡菌产肠毒素之间并无相关性。因此,国外食品中金葡菌检验的权威方法,并未采用溶血试验来鉴别金葡菌。


由于血浆凝固酶试验是鉴定金葡菌的“金标准”,以下详细介绍试管法血浆凝固酶试验的注意事项。

1、待测菌应来自培养18-24小时的纯培养物,生长不良或培养时间过长的菌株,可能因凝固酶的活性低而出现阴性结果。

2、最好使用EDTA等不易被细菌分解的抗凝剂。因为肠球菌等细菌能分解柠檬酸盐,从而导致用柠檬酸盐抗凝的血浆出现凝集现象。此外,由于人血浆中存在金葡菌的抗体,绵羊血浆中凝固酶反应因子浓度低,一般采用兔血浆作为凝固酶的检测试剂。

3、接种细菌后,轻轻转动(不要摇动)试管进行混匀,并于36℃培养6小时。由于一些金葡菌能产生大量的纤维蛋白酶使凝块溶解,特别是溶解在培养早期出现的凝块而导致阴性结果,为此必须每30分钟观察一次结果,尤其是在培养的头一个小时。另外,有些金葡菌产生的凝固酶量比较少,培养6小时未能出现凝集,需要继续培养至24小时才可观察到凝集现象。

4、轻轻倾斜(不要摇动)试管以观察结果,最好根据凝集情况采用评分法对结果进行判断。未出现凝集者,血浆凝固酶试验为阴性;评分为3+以上者,判断为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评分为1+、2+者,需要将待测菌重新纯培养后,重复一次血浆凝固酶试验,或采用耐热核酸酶试验、甘露醇发酵等其他方法对菌株进行确认。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大肠埃希氏菌能发酵甘露醇,且在血浆凝固酶试验中出现弱凝集,此时可通过染色镜检来进行区分。

有关金葡菌不得不说的事


5、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质控菌株,分别作为血浆凝固酶试验的阳性和阴性对照。6、血浆凝固酶试验的试管法结果与玻片法结果,有时并不完全一致。如施氏葡萄球菌施氏亚种的玻片法为阳性,试管法却为阴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Boothby J, et al. Tandem coagulase thermonuclease agar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79,37(2):298.

2.Barry AL ,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Staphy- lococcus Aureus by Simultaneous Use of  Tube Coagulase and Thermonuclease Tests[J]. Appl Microbiol , 1973, 25(3):496-497.
3.Rayman MK, Park C E, Philpott J, et al. Reassessment of the coagulase and thermostable nuclease tests as means of identifying Staphylococcus aureus[J]. Appl Microbiol, 1975, 29(4):451.

4.Victor R, Lachica F, Weiss K F, et al. Relationships among coagulase, enterotoxin, and heat-stable deoxyribonuclease production by Staphylococcus aureus[J]. Appl Microbiol, 1969, 18(1):126-127.

5. USFDA. BAM Chapter 12 Staphylococcus aureus [EB/OL]. [2019-7-7].https://www.fda.gov/food/laboratory-methods-food/bam-staphylococcus-aureus

6.J F MacFadden. Biochemical Tests for Identification of Medical Bacteria[M]. Third Edition. Williams & Wilkins, Baltimore, 2000.


相关内容 RELATED CONTENT
Baidu
sogou